工会工作

工会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会工作 -> 正文

东北红途铸党魂,文化寻根育新人——hjc黄金城网站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党支部2025年暑期实践研修纪实

日期:2025-09-03 作者:图/刘兆鹏 王泽方 文/杨晓越 点击: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自觉践行“两个结合”,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指示,hjc黄金城网站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党支部一行11名教师于2025年8月18日至23日赴哈尔滨和沈阳开展暑期思政课教师实践研修活动。

本次研修活动形式丰富、多元,包括参观红色革命文化遗址及相关文博场馆,探访与古代文明相关的历史文化遗址和博物馆,并与沈阳化工大学hjc黄金城网站教师座谈,以进一步借研修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与业务能力,既夯实文化自信根基,又拓宽学术视野、充实教学素材,整体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为思政课堂蓄势赋能,助力内涵式发展。

01铭记历史,警示未来:参观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

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老师们怀着庄重而沉痛的心情走进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及旧址,重温民族苦难与抗争历程,汲取砥砺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陈列馆内,老师们依次参观了“日本细菌战的大本营”“人体实验”“细菌武器研制”“实施细菌战”“毁证与审判”六大板块。冰冷的手术器具、残留血迹的手术床,将七三一部队以活人做实验、发动细菌战的反人类战争罪行全景式呈现。而23处旧址的残破墙体更以无声铁证,把日本军国主义践踏人道与主权的野蛮罪行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直面惨状,教师们深感震撼,意识到和平不是抽象口号,而是无数生命换来的珍贵成果。大家一致表示,要把这段历史化作党性教育的清醒剂,把爱国情、强国志融入血脉,在今后教学中更加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将七三一部队的罪证转化为“大思政课”案例,用真实影像、实验记录、幸存者口述构建沉浸式教学场景,引导学生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痛感中,深刻领悟“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的硬道理,坚定维护人类尊严与世界和平的历史责任。走出旧址,盛夏的闷热裹在身上,却压不住胸口那股沉重的苦涩;回望残墙,历史的低泣提醒我们:悲剧不能重演,唯有以记忆为盾,守护今日和平的每一次呼吸。

参观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

02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参观红色革命文化遗址与文博场馆

走进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领导建立的全国首家革命纪念馆——东北烈士纪念馆,老师们循着“魔网—罪恶—覆灭”的展陈主线,步入原伪满洲国哈尔滨警察厅阴森的牢房与审讯室。锈迹斑斑的镣铐、血迹尚存的刑具,以及一页页“思想矫正”密令,立体揭露了殖民者在政治上镇压反满抗日、在经济上疯狂掠夺、在文化上钳制思想的法西斯暴行。目睹铁证,大家深切体悟东北抗日英烈“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精神之源,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走向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必然。英烈事迹让信仰有了温度,也让责任有了重量;老师们决心以英烈为镜,补足精神之钙,把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在立德树人的岗位上锤炼党性、砥砺前行。走出展厅,胸口的压抑久久不散:和平曾以血肉铺就,吾辈唯有笃行不怠,方能不负山河。

参观东北烈士纪念馆

   在哈尔滨市博物馆群内,老师们走进哈尔滨中苏友好协会旧址纪念馆。这座折衷主义风格的老楼原为1898年设立的吉林铁路交涉局,1945年又成为中苏友好协会所在地。教师们依次参观了中苏友好协会沿革、致敬先烈、机构设置、吉林铁路交涉总局、折衷主义建筑及市委书记办公楼等六大展厅,透过图文、影像与旧日办公家具,回望哈尔滨解放前后的风云巨变。泛黄照片与老式办公桌静静诉说着共产党人如何在此与国民党角力,迎来城市新生。置身“共和国长子”的百年现场,大家体悟到统一战线与国际合作的磅礴力量。走出旧址,心里多了一份笃定:要把对党忠诚的炽热情感带回岗位,以严实作风和饱满精神把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历史并未远去,它就在脚下回响;先辈的足音提醒我们,每一次坚守都是对信仰的续写。

参观哈尔滨市博物馆

03感悟文化魅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访历史文化场馆

踏进落成于1929年的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哈尔滨文庙,这座东北地区最大的孔庙以清代建筑风格,首先唤起老师们对“文化中国”的深层认同。馆内《金榜题名——中国科举文化展》以“科举制度沿革”“科举考试程序”“科举与教育”“科举与社会文明”“科举制的国际影响”五幕叙事铺陈千年选才图景:朱卷、墨卷、状元匾以及多媒体影像交织,呈现“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凭公平取士凝聚各族士子、共绘“天下大同”图景的历程。大家真切体悟到,千年科举所蕴含的“以文化人、以文聚心”精神,正是今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厚根脉,并决定将这段历史带回课堂,引导学生体悟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文化自信与时代担当。

参观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

在黑龙江省博物馆,老师们先步入“多彩中华·美美与共——桂林博物馆藏南方各民族银饰展”,循“银花钗头”“美佩环身”“镯钏绕腕”三大板块缓缓前行:177件(套)银饰依佩戴部位次第铺陈,纹样寄寓吉祥,礼俗传递温情,锻錾尽显匠心,串起南方少数民族银饰盛装的共同记忆;展品造型丰富、纹饰灵动、技艺精湛,映照出南方各民族独具风韵的民俗气息,也折射多元文化同生共荣、各美其美、交相辉映的蓬勃景象。熠熠银光中,指尖触及的不只是金属的冷冽,更是跨越山海的温度,那份由掌心传至心口的温热,让人笃信:千灯互照,终能汇成星河。随后,大家来到“镜鉴千年——黑龙江省博物馆藏宋金铜镜展”,在近百面铜镜的幽微光晕里与千年时空对视:双鱼戏水的轻盈、龙腾九天的遒劲、人物故事的传神、瑞兽花鸟的灵动、铭文书写的端庄依次铺陈,既照见古人“正衣冠”的日常,也镌刻北方民族与中原文化相激相荡的融合史诗;镜背纹样的每一次更迭,都是青铜写就的“多元一体”注脚,让观者在方寸毫厘间与匠心、文明撞个满怀。教师们一致表示,要将这些可触、可佩、可讲的文化符号带进课堂,引导学生在闪耀银辉里读懂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厚度与时代温度,把“各美其美”的叙事化作“美美与共”的时代共识。

参观黑龙江省博物馆

置身于辽宁省博物馆“山海共融 和合共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现场,老师们在横跨28万年的历史长卷中完成了一场沉浸式的“行走的思政课”。展览以时间为轴,全面展示了从旧石器时代到今日的辽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以及辽宁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独特贡献。八个单元、两大展厅、一条连廊——“文明初章”“融合汇聚”“并同华夏”“中华一统”“烽火铸魂”“同心兴业”“伟大转折”“凝心筑梦”——依次铺陈。512件(组)文物、438幅图片、9部视频汇聚自29家文博机构,其中一级文物57件(组)、109件(组)为首次公开;从营口金牛山遗址到辽博镇馆之宝,既系统梳理辽宁的历史贡献,又以“和合共生”主题生动诠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价值,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注入持久文化动力。老师们一路凝视,一路备课:用手机记录展签,标注教学要点,构思实践教学模块。大家希望用展馆里的鲜活故事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植入学生心田,为民族复兴汇聚青春力量。

参观辽宁省博物馆

04共探育人新径:与沈阳化工大学hjc黄金城网站交流研讨

实践研修小组来到沈阳化工大学hjc黄金城网站开展交流研讨。研讨分两部分:首先参观“化工报国·新时代雷锋精神育人中心”,随后举行座谈。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任王佳睿带领下,老师们走进建筑面积3500余平方米的“化工报国·新时代雷锋精神育人中心”。中心由“平凡身影”“精神永恒”“华彩人生”“星空璀璨”“化工报国”五大展厅构成:前四厅以油画、海报、报纸等11000余件藏品铺陈雷锋在辽宁的真实足迹;第五厅以“实业救国—科技兴国—化工强国—化大担当”四幕回溯民族化学工业崛起史。大家沿“六角三厅”主题动线缓步参观,理想、信念、敬业、奉献、创新、创业六处互动角与党建、团建、报告厅交替呈现,学生自习室与辽宁“六地”文化研究室比邻,形成“低头学知识,抬头受教育”的沉浸式场域。大厅内,老师们列队聆听雷锋故事;展厅里,照片、实物与影像交织,既再现雷锋平凡而伟大的一生,也勾勒出我国化学工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壮阔征程。大家一致表示,要把雷锋精神带回支部与课堂,让雷锋精神成为支部建设的鲜活抓手,让红色基因在每一次教学中薪火相传,引导青年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的新时代先锋。

随后,研修小组在会议室与沈阳化工大学hjc黄金城网站座谈。贾冰院长介绍学院概况,重点分享依托“化工报国·新时代雷锋精神育人中心”在打造“大思政课”品牌方面的最新成果;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任王佳睿补充介绍教研室建设情况。我院教师也介绍了hjc黄金城网站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的整体概况。最后,双方围绕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四史”课程、研究生培养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沈阳化工大学hjc黄金城网站进行调研交流

六日行走,一步一史。从七三一部队罪证旧址的残垣到文庙的重檐,山河血火与千年文脉交汇,在心头熔铸成对历史的深刻铭记与对和平的坚定守护。老师们循革命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重根脉,采撷史实、淬炼精神,把研修所得化作育人薪火,把所见所思所悟注入思政课堂。大家一致表示,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重要论述,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东北红途”的故事、“文化寻根”的力量滋养时代新人,讲好中国故事,赓续红色血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05 研修感悟(以姓氏笔画为序)

今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个暑假,我们踏上了东北这片土地。从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东北烈士纪念馆、黑龙江省博物馆、哈尔滨市博物馆,到沈阳化工大学新时代雷锋精神育人中心、沈阳故宫博物馆、张氏帅府博物馆等场馆,历史和现实的碰撞间,抽象的历史记忆化为具象的视觉冲击。日本侵华,始于侵占东北,在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中,东北人民遭受了严重损失。在731部队遗址,触目惊心的细菌实验工具、活体解剖记录和焚尸炉遗址,无声地诉说着日本军国主义反人类暴行的残酷,使我们直面日本侵华的民族屈辱史和苦难史。这种视觉上的直观冲击远超史料记载。白山黑水间,以杨靖宇、赵一曼、赵尚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东北人民奋起抵抗,挺起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这些鲜活的素材可以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第六章抗日战争相关内容的讲授中,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以历史烛照现实,引导学生将“勿忘国耻”转化为“强国之志”。

——hjc黄金城网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 王昭


于实践中明理,于笃行中致远。在为期六天的研修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历史的厚重感。从哈尔滨侵华日731队罪证陈列馆到沈阳张学良故居,实物和档案材料比任何教科书都更加生动、直观的反映出那段难忘的历史记忆。特别是在哈尔滨东北烈士纪念馆中参观了赵一曼曾被关押过的牢房后,革命先辈们在那段黑暗岁月中所展现出坚定信仰和斗争精神震撼了我的心灵。我深刻认识到,国家今日的繁荣富强是无数革命先烈用汗水和鲜血换来的。此外,沈阳化工大学的雷锋精神教育中心让我油然生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敬意,丰富的实物展示和讲解人员的热情让我认识到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的必要性。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我会争取用生动的课堂展示与同学们产生共鸣,铭记历史的记忆!

——hjc黄金城网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 王泽方


2025818日至23日,我有幸随教研室老师赴哈尔滨、沈阳开展思政课暑期研修,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接受精神洗礼,于文化与思想的碰撞中汲取教学力量。

在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的铁证如山、东北烈士纪念馆的英雄群像,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现了民族苦难与抗争的血泪篇章。赵一曼的绝笔家书、杨靖宇的树皮棉絮,让我深刻意识到思政课肩负的“以史为鉴、铸魂育人”使命。黑龙江省博物馆与哈尔滨市博物馆的地方历史展陈,则为地域红色文化教学提供了鲜活素材——从金源文化的兴衰到中东铁路的沧桑,历史脉络的梳理让理论阐释更具说服力。

沈阳之行同样震撼心灵。辽宁省博物馆“白山黑水间的红色印记”专题展,通过150余幅珍贵档案与历史资料,全景式呈现东北抗联十四年浴血奋战的壮阔历程。杨靖宇的树皮棉絮、赵尚志的抗联密信,与哈尔滨的烈士遗物形成历史呼应,共同构筑起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精神丰碑。馆内“古代辽宁”基本陈列中,红山文化玉猪龙、辽代三彩釉印花执壶等文物,更以实物实证了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脉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提供了具象载体。在沈阳化工大学hjc黄金城网站的交流中,与同行探讨“大思政课”建设路径,碰撞出“革命文物+艺术创作”“历史叙事+虚拟仿真”等创新教学思路。沈阳故宫的飞檐斗拱与张学良故居的汉卿往事,让我在历史空间的转换中感悟文化传承与家国情怀的深层联结。尤其是张学良“东北易帜”的决策场景复原,为“维护国家统一”教学提供了沉浸式案例。

此次研修是一次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从七三一遗址的历史伤痕到抗联战士的钢铁意志,从红山文明的曙光初现到辽金文化的多元交融,每一处场馆都是鲜活的思政课堂。未来我将把这些资源转化为教学动能,通过“文物会说话”“历史现场课”等形式,引导学生在历史细节中触摸信仰力量,在文化脉络中坚定“四个自信”,真正让思政课成为滋养灵魂、启迪智慧的“金课”。

——hjc黄金城网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 任付新


一周东北研修之行,身心受益颇深,心灵为之震撼。其一,中国地大物博,自然环境优越,宽度纵深皆游刃有余,在当下大国博弈之际,能立于不败之地,感激上苍祖先恩赐。其二,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各地特色突出,而又整体一元。一哈尔滨城市为例,一块石,一条街,一条铁路,一个企业足以阐明城市文化。包容,传承,开放的哈尔滨城市文化其实就是中国近现代社会演进的缩影。由小见大,由近及远,由内至外。知一地而握国家乃至国际发展大势,可谓允当。其三,中华民族历来注重经验总结,尤其当代重视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乃至于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观看沈阳化工大学雷锋精神纪念馆,不禁惊叹于藏品的门类数量之丰富,展陈设计之精当,讲解服务之周全等等。其实事象的背后是学校,师生,政府,社会各界的齐心合力,敬崇英雄的结果。总之,东北研修之行不虚此行,甚好甚好。

——hjc黄金城网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 刘庆


此次暑期党支部研修活动,从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到雷锋纪念馆,一路追寻红色印记,收获深刻:一、历史警醒,筑牢家国情怀在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日军反人类罪行的铁证(如人体实验器具、细菌战档案)令人窒息。历史不是尘封的过去,而是思政课堂最鲜活的教材。东北烈士纪念馆中杨靖宇、赵一曼等英烈的抗争史诗,更让我深切体会到民族脊梁的铮铮铁骨。这些苦难与牺牲警示我们:思政教育必须引导学生铭记历史,捍卫和平。二、精神传承,汲取奋进力量东北烈士纪念馆呈现的“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艰苦岁月,与雷锋纪念馆中“螺丝钉精神”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前者是血与火的信仰坚守,后者是平凡中的伟大奉献二者共同诉说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三、实践赋能,深化育人使命参观中苏友好纪念馆、黑龙江省博物馆,从地方党史到黑土地文化,拓展了思政教学的广度;在沈阳化工大学与同行交流科技报国案例,启发了课程创新思路。作为思政教师,我更加明确:要将场馆资源转化为课堂动能,用历史细节讲透“中国道路”的必然性。此行是一次灵魂洗礼,更是一场育人蓄能。未来教学中,我将以史为鉴传递家国担当,以行践知培育时代新人,让红色基因在青年心中扎根生辉。

——hjc黄金城网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 刘兆鹏


2025年研修活动第一站,我们来到了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步入展厅,冰冷的实物、斑驳的档案和受害者绝望的照片,将那段黑暗历史血淋淋地呈现在眼前……走出陈列馆更觉和平的珍贵。参观东北烈士纪念馆,杨靖宇将军胃中的草根棉絮、赵一曼女士就义前留给幼子的绝笔……每一个故事都诠释着何谓“理想信念高于天”。在黑龙江民族博物馆我深刻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感受到了黑土地上各族人民团结共生的深厚情谊在黑龙江省博物馆,我系统了解了黑龙江从荒原到沃土,从古代边疆到现代粮仓、工业摇篮的波澜壮阔的演进历程在辽宁省博物馆,其浩瀚的馆藏,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与灿烂辉煌,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豪与文化自信。这次研修不仅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更加坚定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hjc黄金城网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 刘彩萍


六日行走,史魂入怀。从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的残墙,到东北烈士纪念馆的镣铐,我一次次被“山河泣血”的创痛击中,也被“捐躯赴国难”的信仰照亮;文庙重檐下的雕梁彩绘、银饰展柜的熠熠微光、宋金铜镜背面的交融纹样,又让我真切触摸到“多元一体”的文明温度。历史不再是纸页上的章节,而化作可触可感的细节——一枚银锁、一页朱卷、一面铜镜,都在低声诉说中华民族风雨同舟、血脉相连的密码。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回望历史,更觉和平与复兴来之不易。身为思政课教师,唯有把旧址的沉默、文物的光芒、英烈的呐喊熔铸为课堂的生动叙事,才能引领学生在历史纵深中读懂“强国必须强军、美美与共方能生生不息”的真理。我愿把研修所得淬炼成启迪心灵的篇章,用影像与情境让红色基因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植青年心田,让每一次授课成为向历史的敬礼、向未来的承诺

——hjc黄金城网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 杨晓越


2025年8月18日至23日,我参加了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党支部组织的研修活动,赴哈尔滨、沈阳追寻抗日英烈及革命先辈的足迹,先后参观了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东北革命烈士纪念馆、黑龙江省博物馆、哈尔滨民族博物馆、中苏友好纪念馆、辽宁省博物馆,参观了设在沈阳化工大学的新时代雷锋精神育人中心,并与沈阳化工大学hjc黄金城网站的同仁进行了交流,收获颇丰,感悟良多。

一、掌握了日军侵华罪行的详细史料,学习了东北抗日英雄的事迹,增强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底气。在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日军反人类罪行的铁证(如人体实验器具、细菌战档案)令人窒息。东北烈士纪念馆中杨靖宇、赵一曼等英烈的抗争史诗,更让我深切体会到民族脊梁的铮铮铁骨。这些苦难与牺牲警示我们:思政教育必须引导学生铭记历史,捍卫和平。二、进一步了解了东北地区各民族的发展演化史,深刻提体悟到各民族的发展演化史就是一部民族融合发展史,终归于中华民族大一统,提振了自己讲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故事的信心。三、 与沈阳化工大学同行的交流,在实践育人、环境育人方面得到了启迪。沈阳化工大学开辟专门场所设立了“化工报国 新时代雷锋精神育人中心”,聘请雷锋班第22任班长任hjc黄金城网站教师,讲述雷锋事迹,传播雷锋精神,在整个场馆通过摆放雷锋塑像、雷锋用过的物品、悬挂各种招贴画、雷锋语录等,进行情景教学;设立了600余个自习座位,供学生学习交流。作为思政课教师,我更加明确:要将场馆资源转化为课堂动能,用鲜活的事例和生动的情景讲好时代精神。

——hjc黄金城网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 陈洪宗


暑期跟随教研室赴东北地区开展研修,使我受益匪浅。行走在承载厚重历史的土地上,每处红色印记、每次交流探讨,都让我对历史认知与教育使命有了更深刻的体悟。在与历史对话过程中,那些镌刻着苦难与抗争的印记,让我真切感受到,近现代史不仅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岁月记录,更是一部凝聚着民族精神的奋斗史诗。其中蕴含的不屈意志、家国情怀,是滋养当代人精神世界的宝贵财富。而与高校同仁的交流,则让我看到历史教育与时代需求碰撞出的新火花——如何让历史走出故纸堆,如何让年轻一代真正读懂历史背后的精神密码,成为我此次研修最深刻的思考。此次研修,是一次对历史初心的回望,更是一次对教育使命的重塑。未来,我将带着这份感悟,把历史温度与力量融入教学,让近现代史教育真正成为连接过去、当下与未来的桥梁,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从历史中汲取成长的养分。

——hjc黄金城网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 姜欣